損傷內膜法致動脈斑塊動物模型
【基本原理】
本動物模型的制作用動脈夾在ICA起始處及CCA距動脈分叉近心側2cm處結扎以游離頸動脈球囊擴張內膜剝脫節段,基本模擬了臨床進行頸動脈PTA。高模型血管成形術后內膜增生的病理形態與人類球囊血管膜下遷移和細胞外基質增生;且血管成形術后的病理變化。但也有不足之處,如病變缺乏鈣化和中央脂質池等人類動脈粥樣硬化的典型特點。
【模型特點】
本模型內膜的機械損傷直接造成內膜的損傷、剝脫,內彈性板的斷裂,極大地加 速了脂質及鈣鹽的沉積、血流中炎癥細胞的侵入;以兔作為模型動物,避免了大型動物(豬、犬)費用較高且飼養不便,大鼠頸動脈較細,必須使用顯微鏡且手術視野小不便于操作的缺點,兔易飼養,頸動脈較粗,易于分離頸動脈及導管操作,肉眼直視下手術且成功率高,此模型術后半個月狹窄程度較明顯,適宜用作頸動脈PTA動物模型的建立。
【模型應用】
1.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機制研究;
2.抗動脈粥樣硬化藥物篩選和療效評價;
3.比較醫學研究。
【實驗動物】
兔、大鼠、小鼠
【實驗方法】
舉例:
體重約為1.5 kg雄性實驗兔,按1g/kg體重的劑量靜脈注射25%烏拉坦麻醉,作頸正中線性切口暴露并游離右頸總動脈(CCA)、右頸內動脈(ICA)和右頸外動脈 (ECA)。在右CCA近心側距ICA、ECA分叉約2 cm處及右ICA起始處用動脈瘤直夾臨時夾閉,在暴露的右ECA距頸動脈(CA)分叉遠心側約1 cm處結扎。自耳緣靜脈注射肝素鈉,用細針頭作為穿刺針自右ECA結扎處近側刺入動脈進入導絲,在穿刺點近側束以牛皮筋以備止血。撤出右CCA動脈夾,繼續進入導絲,撤除穿刺針,在導絲引導下2.0 mm直 徑球囊導管經右ECA至右CCA入主動腺弓,然后將氣囊充氣。自主動脈弓向右ECA后退,機械擴張右CCA,重復3次,每次30 s,使右CCA內膜剝脫及機械損傷,撤出導管,在穿刺點近側結扎右ECA,室溫下標準混合飼料喂養。兔在處死前用10%水合氯醛腹腔內注射麻醉,固定于手術臺。頸部正中切口,暴露雙側CCA,取自頸動脈分叉近心側CCA 2 cm節段送檢,以左側CCA作對照,分別送光鏡與電鏡觀察。送光鏡者用甲醛固定,常規石蠟包埋,切片厚約5 μm,HE染色常規觀察;送電鏡者用戊兩醛固定,用顯微鏡和計算機分析系統分別計算橫截面管腔內徑、內膜厚度和中膜厚度及內膜/中膜厚度比值。術后第15日為新生內膜層增厚,狹窄程度較第3及第7日明顯,光鏡下,術后第8日可見貼壁血栓形成,術后第7日,新鮮血栓少見,可見較明顯的平滑肌細胞移位生長,內膜增厚;術后第15日,內膜明顯增厚,主要成分為血管平滑肌細胞及豐富膠原的基質。電鏡下,球囊擴張第15日,內皮細胞核呈長橢圓形,中等電子密度,細胞質中可見散在線粒體細胞,緊鄰內皮細胞下可見到新生VSMC,其核呈不規則形,部分核膜內陷,胞質中可見大量細胞器,線粒體、粗面內質網、質膜小泡極為豐富,表明其功能極為活躍,此類細胞周圍可見大量膠原纖維。